双溪大年河滨生活博物馆
Sungai Petani Riverine Living Museum
作品简介
这个项目旨在从全面的角度解决双溪大年所面临的城市结构问题。在这里,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扰乱了城市的文化生态,侵蚀了其归属感。项目的目标是提出一种社区改造方案,将生态地带、情境整合和文化复兴的原则融入其中,以重新建立一个和谐而充满文化活力的城市滨水界面。双溪大年的城市发展导致根基于地方的社群被迫迁移,原有的社区肌理被干扰而让历史特色丧失,也让老城区中身份认同感和活力的减弱。这个论文项目旨在通过创造一种社区改造方案来纠正这种不平衡,复兴城市的文化遗产,重新连接社区与其根源,并培养一种更新的归属感。保护城市遗产和创造浓厚的归属感需要深刻理解和整合城市、滨水区和水域的物理和功能方面的元素。通过采用情境整合的方法,建筑将与周围环境无缝融合,尊重滨水区的历史特色,同时满足社区的需求和愿景。
社区改造方案的主要建筑是双溪大年河滨生活博物馆,方案从生态地带的概念中汲取灵感,从生态地带代表不同生态系统无缝融合的过渡区域。类似地,设计方案旨在创造一个生态地带空间,作为城市与滨水区之间的桥梁,无缝融合双溪大年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因素。这种方法确保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和谐融合,同时培养文化多样性,促进归属感。通过采用现象学方法,这个论文项目强调个体在河滨生活博物馆中的生活体验和感官知觉。通过塑造空间体验,设计旨在唤起一种惊奇、怀旧和文化丰富感,创造令人难忘的体验,建立用户与建筑环境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河滨生活博物馆将探索五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每个主题都突出特定的建筑策略,将文化和生态元素编织到城市滨水界面之中。
作品特点
主题1:河流的织锦
这个主题通过融入能唤起时间感和敬畏感的建筑元素,来庆祝河流丰富的历史和祖先的智慧。河滨生活博物馆将邀请个体参与保存在滨水区域保留下来的古老传统和文化叙事。
主题2:滨河繁荣
强调滨河社区的自给自足和抗逆能力,这个主题旨在创造能展示可持续实践的建筑特质,如绿色基础设施、社区花园和生态友好技术。这些特质将展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反映了河流滋养和维系生命的力量。
主题3:时光的流动
这个主题探索了河流的动态性质以及它对双溪大年的成长和转变的影响。建筑将试图通过动态的形式、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设计元素捕捉河流的本质。设计将鼓励个体反思时间的流逝,拥抱城市的历史传承,同时思考未来的可能性。
主题4:重拾被遗忘的河流
针对对河流的忽视及其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影响,这个主题侧重于恢复河流的重要性和治愈特性的建筑特质。设计将优先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通过庆祝文化相关的活动和公共空间,使滨水区焕发新的活力。
主题5:河流的脉动
这个主题关注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未来,设想河流的转变、重生和进化,激励社区共同行动,为未来带来希望的情感。 通过引入一种将老城区(Pekan Lama)与新城区(Pekan Baru)连接起来的城市纽带,这个项目将城市的荣耀和灵魂带回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它将人们带回到城市的起点,回到城市的心脏,并重新审视他们自己的根源。
设计挑战
我意识到当地社区的大部分人群并不了解老城区的原有魅力,而认为将其商业化是社区发展唯一出路,在拟定论文题目过程中,我与指导老师出发点亦有不同,在其中5次的讨论环节中,对论文方向存疑,也被提出技术性不够的可能性,而原方案因能更好提升双溪大年的城区精神美,最终还是被保持了下来。
设计师反思
认为项目可以以插画、动画方式来更好呈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