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沙芝伶

中山同乡会——活化利用是传承历史文化建筑最好的保护

文:沙芝伶 【草稿执行编辑】


每一栋建筑都是历史宝库,其一砖一瓦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历史建筑见证了不同时代过去的潮起潮落,也为当地社区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它们是无价的文化遗产,也是历史的象征。在现代化城市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区忽视了在城市更新中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的必要性。因此,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就因为要让路于城市发展而被被拆除,导致许多历史的文化遗迹不断地在流失,让人感到惋惜。


其实城市中老房子老社区不应该被视为是无望挽回、无药可救的。相反的,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只要稍加运用创意的手法,这些废弃的空间就可以变成非常有价值的宝藏。当前,改造破旧建筑的意识已经被关注。这种吸引力不仅源于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还源自于遗址历史背景的精神传承,为过去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些我们以为衰败的建筑面貌其实带着过去时光的气场,只要我们好好结合当代文化与之共存,那么这些建筑将会变成一个具有体验经济价值的新创文化空间。


“活化利用” 的概念在如今推动城市更新的努力中获得了更大的意义,目的就为了留住属于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平衡拆与留、新与旧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如果我们要创建充满活力、繁荣的城市以满足当代年轻人和子孙后代的需求,要驾驭这个棘手的问题必须由新一代扛起来,“转让”、“出租”,勇敢地让青年一代来发挥,也可以算是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来延续利用和活态传承,同时也为旧建筑的保护打开了新的思路。


摊主们在努力经营摊位和旁边的中山同乡会大楼的店铺相呼应。

老建筑与新青年共生的文创实验空间


身为一位深深热爱着那些逐渐被时代遗忘的历史建筑爱好者,借着槟城文化市集Hin Market举办的“Hin On The Move”巡回跨州计划来到中山同乡会,有幸参观了历史悠久的中山同乡会大楼。 在周六早上十点半到达了目的地后,就看到摊主们正陆陆续续地在建筑物前摆摊准备营业。我先行参观了旁边的大楼的店面,如果不去留意,许多人都会忽视这栋白色大楼,亦甚至不晓得它的存在。从白色的外墙还可以发现钉着 “雪兰莪中山同乡会” 八个字,还毅力悬挂着保留50年代大马华人传统具特色的招牌。这位于吉隆玻市中心Kampung Attap的中山同乡会大楼,屹立至今已超过70岁,过去是一栋4层的老式公寓式 “酒店” 。曾接济许多初来乍到吉隆坡讨生活的乡亲,楼下是业主的屠宰店,楼上是住户。但是他们在这里并没有落下脚根,而是买到属于自己的住处后选择去其他地方谋生。


2014年,这栋大楼的改造计划项目式由艺术顾问 Liza Ho 何慧珊和 Snow Ng陈志雄 领引和合作伙伴 “Think City” 一起执行,他们利用多年在当地艺术和文化领域的经验,旨在修复和保存历史元素的基础上,改造成一个方便大众进入创意企业、私人工作室和活动场所,并让吉隆坡建立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艺旅游景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在一群文艺新青年的呵护及活化利用后,中山同乡会有了新的生命!


文艺杂货店Anatomy里可以看到带着时间痕迹的小瓷砖。
来往的客人在面包店Tommy Le Baker一边享受地吃早餐,一边欣赏中山同乡会大楼里的每一寸空间,珍惜当下。

建筑空间中的构件细节撬动着心灵深处里的精神追求


驻扎在楼里的用户都极力保留带着时间痕迹的空间细节设计,像斑驳的墙壁和小瓷砖等,无处不洋溢着旧时代文艺气息的风味。而软性置入的商业运营部分,被新生代潮流文化充斥,它捕捉了当今时代的精髓并将现代文化无缝融入其结构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地潮流引领者拍摄照片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热门打卡景点。例如像咖啡馆 Piu Piu Piu、面包店Tommy Le Baker、画廊The Back Room、著名的文艺杂货店Anatomy等等。这些店铺都是精心策划又让人惊喜万分的艺文场所。


环绕大楼里的每一层,伴随着天井而来的凉风,可以感受到岁月遗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
转角的尽头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时代记忆,屋主的私人收藏随意摆放在寂静的走廊旁,伴随着天井吹来的凉风,让每一砖一瓦都在叙述这个城市的根与魂。

环绕大楼里的每一层,伴随着天井而来的凉风,可以感受到岁月遗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旧时的铁花,门窗,楼梯,就如同电影场景被各个小店使用者们保留下来。 大楼的每一层楼因为新创业者的介入,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特色。每间店铺里都是一个小世界,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家的店主都带着自己的选品和审美,创造了许多迷人的空间场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文艺青年们坚持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物,大家聚集起来所形成的“能量场”,救活了一个废弃的老楼。


这让我联想起在疫情之前曾参观日本Ginza “Okuno Building”, 是一栋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它的每一楼层除了有住户居住,也有一些文艺青年们选择在其中开店经营一些新创事业。如同在中山同乡会大楼,从一楼至四楼,大家都寻找到自己的归属。老建筑无法抹去的历史感反而吸引着更多从事人文艺术,潮流文化的年轻人前往这里。自2017年完工以来,该大楼已经举办了各种活动——音乐会、文创市集等,并已成为吉隆坡市中心一处文化交流的场所。这里因为各种新创群体的介入,将过去单一的功能空间都转变成可以多功能使用的青年展现平台,成为许多创作人的最爱,让人感觉充满着无限的潜力和魅力!


身处无法知晓的名字和类型的店铺,但能够发自内心感觉店主是为热爱从事的事和物,不同流合污,建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自己的故事,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空间场景。
转角遇到有时代感的狭小楼梯、通风空心砖和脱落的白漆, 让人有股好奇心探索未知的空间。
让人眼前一亮的绿墙是由Upcycle by Fuze Ecoteer是以善于废物再循环利用创新符合现代文艺青年的文创产品而打造的独特空间。
裸露在外的原始混凝土、洁净的白色墙砖和从新粉刷白漆墙,搭配一些原木风格的橱柜,洋溢着旧和新时代文艺气息的风味。
画廊The Back Room善于利用大面积的留白空间设计和开阔视觉效果,让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完美突显出来,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反而更有意境。
楼道里飘逸着五彩缤纷的纱布和挂在长廊的手工编织布料,让索然无味的楼道,增添了不少韵味和色彩。

中山同乡会展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谈着历史遗迹保护的同时,也需要谈空间的功能介入,如何被活化利用。要让旧建筑起死回生,将固有的功能再次发挥、建筑的功能也必须转型成另一种形式呈现给世人。这里将硬体老式建筑和软性新创力量结合,这让许多踏上文艺之路的青年朋友有更多展现自己的地方。 这何尝不是一种双赢共创的好办法。不然我们投资不少的人力、金钱和心血去做的维护和修复,若没有妥善地被利用,一段日子后又会面对让人遗弃的老问题。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沙芝伶

草稿策划编辑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