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前后的这些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国大型私立和公立医院的建设,并与医院各层级的客户经历诸多的交流。从工作的实践中了解到后疫情医院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医院如何在疫情常态下还能正常运营?”挥之不去的疫情常态推使新建医院的管控更加严格,整个就医的途中增加了重重的关卡和空间分划,例如门禁、闸机、体温检测扫码区、隔离用房、过渡病房、缓冲空间等,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任何可能及第一时间发现病毒。 因此,医院的设计在彰显出对抗疫情的力度同时,其实削弱了空间,特别是入口及公共空间的延续性。
第二、“疫情前提出的医院改革方针迫在眉睫。” 这是欧洲建筑都市健康专业研究院主任Cor Wagneer博士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建设大会所呼吁的一段话。这场讲座利用了具有挑战性的误解剖析未来医院设计的改革方针。首先,Wagneer引用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强调“健康”这个概念从古至今并不是个病理状况,健康是个独立于医学的自然状态。据统计,现有的医疗体系负责百分之十到三十的公共健康成效,而百分之七十的公共健康却被非医学素质如运动、健康饮食、社会教育等影响。
Wagneer并非否定先进医学技术对治愈和医疗的重要性,而是尝试将“健康”这个概念独立化,因而才会引起社会更高度的重视。关于“公共健康”,他指出不良的生活习性比起传染病更能威胁到公共健康,还提出了疫情实际上与一般传统的医院和前沿医疗技术没有直接的关系。理由有三:一、对抗疫情最佳的办法是沿用了百年对抗各种瘟疫时候采用的“社交距离”, 这是个空间手段并非是个医学手段。二、疫苗是个药剂产品。三、健康城市“概念”也和医院没有直接联系。原因是除特定传染病医院外,医院在疫情期间最主要贡献也仅是围绕着重症监护而展开的。总结其词,疫情让我们了解到解决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需要的不是再多再大的医院,而是长年都被提到的医疗保健系统的扩张和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在疫情下的响应性。疫情前医疗机构的改革目标就是寻求医疗系统和被护理者在这新时代的关系,其中建筑设计最为相关的就是医疗机构的重新分配和新型医疗机构的设计,让医学成为“健康”的教育系统,加强治愈护理乃至关爱的延续性。所以医疗机构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推动公共卫生及健康生活。
促进医疗旅游的服务气氛
从2000年起,我国马来西亚便积极推动医疗旅游的事业,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优惠的价格及语言优势的条件,到国内的外国医疗游客人数已经在2019年到达一百万人次以上,成为全球首选的医疗旅游国之一。 这现象有赖于私立医疗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医院环境和体验的转变。各种商业餐饮、管家服务、酒店服务、保健服务如产科瑜伽、按摩、体检开始入驻医院周边, 让医院由原来庞大的千院一面的医疗机器甚至是被人忌讳的场所,慢慢转型成为了围绕着人群的 “健康管理员”,亲近又友善。
延续城市脉络的疗愈客厅
当今医院公共空间所体现出的时尚性、品味、美感等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反而能强调医院对医学技术的前瞻性及与时并进的能力。 建于2012年,位于闹市的中国南京鼓楼医院, 除了以花园化的室内空间和“印象派”的立面著称之外, 还以其门诊和住院楼之间的钢琴大厅设计闻名,完工初期还因购置了昂贵的古典钢琴而引起了不少议论和轰动。然而十年过去后,事实证明了这个十八米高庭院般的大厅通过外部城市级别的广场的紧密相连及内部的音乐、柔和材质、细腻的家具配置等为访客、患者、陪护者甚至路人带来了别一样的温情感受。 鼓楼医院的公共空间没有许多医疗高端配套服务,但却利用内外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刻画,为原本以排队、挂号、缴费、取药等的院内公共区域充满院落的意境,也同时解决医院长时间等候的烦躁问题。
推广绿色生活的社区健康中心
新加坡在2010年建成的邱德拔医院更是响应了“健康”理念的城市客厅。设计利用天然优势及自然景观,入驻的各类健康服务及美食空间在义顺湖畔打造了一个集合新加坡中北部八十万左右居民的健康生活的中心。底层公共空间融入了绿色丛林和各类植物花卉、蝴蝶、鱼类聚集而形成的小型生态系统,让访客好像走进了个社区植物园。绿意悠悠和通风凉爽的开阔底层吸引了附近的学生和居民前来放空、阅读、喝咖啡。另外,顶层的有机农场提供给社区居民自愿使用,收成的产品部分会回到病人营养餐中或在底层的临时市集贩卖,形成一所生态节能自足的医院。
一所医院的公共空间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健康安宁乃至获取医学讯息的及时性。就像过往历史上古希腊罗马接待患者的宗教场所也必然是技艺高超的建筑。 明天的医院将不再是一座仅满足床位数和门诊量的医院,更不将是彰显对抗疫情魄力的医院,而将是提供人文关怀、促进健康乃至医疗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而这往往需要参与的建筑设计师主动参与,并从社区、城市及地域角度结合医疗功能设计,打造突破传统的公共空间,进而引起所有相关的医院建设者、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重视。明天的医院,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张国建
英国卡迪夫大学及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毕业,现任职上海瑞盟建筑设计事务所
草稿编辑 | YJ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