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潘玲

为城市留白,隐秘、危险又真实的后巷生活场景


“烈日当空,行人车龙把店屋前街及五脚基挤得水泄不通。若你通往后巷,那一道任意门,一眨眼的功夫,便可避开喧嚣抵达目的地。”

或许后巷真有魔法,而大部分人却看不见?


在城市里穿梭,探索后巷的立面(摄于新加坡)

初到各个城镇,我总是带着些许敬畏与期待探索店屋背面的幽静通道,尝试探究在地细节:那是静谧中的讯息。


我想,这是我跟我到过的城镇之间的秘密 —— 比起门庭若市的店面大街,后巷更为生机勃勃:恣意生长的植物与青苔、流水潺潺的排水管、频繁运作的通风管、寻找栖息地的猫猫狗狗、违规停放的交通工具、随意堆积的废弃物、沾着厨余的碗碟、抽烟滑手机的工人、由芯板屋顶撑起的加盖厨房等。每条后巷的日常或许比前街来得繁忙,总有意想不到的生命力,若足够细心,在地未完成的注解皆可在此寻获。


“不是吧?隐秘、危险、恶臭才是后巷的代名词。之所以渺无人烟,不就因为这里是犯罪的温床、老鼠蟑螂的家?不要靠近后巷!那里可能会有抢劫、非法聚赌,还有瘾君子。”

相信以上对后巷的描述并不陌生,也是部分人对后巷的刻板印象。而关于后巷的故事从无限复述中延续。拨开传述的云雾,后巷究竟是什么样子?


后巷是工人憩息的秘密基地(摄于新加坡)

为功能而生的都市空间


初始的店屋背对背排列建造。直至二十世纪初,市政条列修订后,两栋店屋背后之间的细长空间——后巷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为防火通道。后巷乃店屋的必备空间:货物运输、垃圾处理以及工人的入口等,支撑着店屋前街的运作。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把空间分成两类,被服务空间 (served space) 与服务空间 (service space):以住宅来说,被服务空间为主要区域,如客厅与房间;而服务空间,像是厕所和厨房,撑持着主要空间。同样的空间逻辑也可应用到街廓尺度和空间排列。接近建筑物背面的厨房、厕所与储藏室面向前街的店面与五脚基。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从店屋设计贯彻到都市设计,奠定了前街后巷的空间关系。


业主选择私占后巷空间打造另类饮食体验(摄于新加坡)

被忽略的仆人


与前街的门窗满布形成强烈对比,店屋后巷的立面以墙为主,开口也只有后门与通风窗。墙体把店屋里外的空间和视线关系清楚划分。缺席的另两个空间元素:遮阳与照明,也是后巷无论是白天或夜晚都不宜久留的原因。部分店家为了延伸厨房或储藏空间加盖的棚架,使原本就狭窄的后巷更显局促;置放在店屋外的杂物、废弃物或机电设备等,进一步削弱了后巷空间的公共性,让人产生了“此后巷是否为半私人空间”的疑惑。从空间排列与规划、立面设计到使用者的“私人占领”,确立了后巷生人勿近的空间特质。


前街的风光明媚与后巷静敛的场景对比自成地方生态。若把店屋街道比作大家闺秀,后巷就是服侍小姐,为“她”奔波的忠心仆人;小姐打扮得光鲜亮丽,万众瞩目,而仆人的辛劳不曾被提及。


被当作临时摊位的后巷

“才不是呢,后巷早就被活化了:不只有壁画和艺术装置,还有许多知名咖啡厅及文艺手作店进驻。现在的后巷可是越来越热闹,而且美丽的后巷也越来越多!”

麻雀变凤凰?


重生后的安全与干净,曾经朴素的后巷被刷上缤纷油漆、装上灯饰,变身打卡景点的案列早已屡见不鲜。唯一入口的后门也早已被部分店家当作通往店里的“秘密入口”,以此作为噱头和招牌。除了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社区空间,后巷独有的神秘特质更是提供了不少商机。一些曾为都市仆人的后巷,从守护与服侍前街早已上升到被细心照顾的空间。

“还有一些还没被改造的后巷:依然在排放热气的通风口,随意置放的大垃圾桶、废弃物等,也成了部分摄影爱好者捕抓的主角,艺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


后巷改造的商业空间吸引人潮(摄于吉隆坡)

壁画、铺地、家具、盆栽:麻雀变凤凰?(摄于巴株峇辖)

后巷未来?


后巷的魅力在于她的包容性: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市民的生活创意在那里发生。后巷的前世今生反映当代城市的发展,同时也牵动地方人文。同样的,后巷的未来值得我们深思。

后巷虽为防火而生,在城市的角度却也是拥挤街道间重要的喘息空间。当人潮涌入后巷,后巷是否也成了前街?我们的城市是否真的需要把寸土当作寸金?可否保留城市留白的部分?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潘玲

草稿杂志策划编辑,目前就职于建筑事务所。


草稿网站编辑 | YJ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


bottom of page